社會評談
  “城管打人”、“徵爹求包養”等劇情取代了汴河兩岸的自然風光和繁榮集市,日前,這幅25米長的“新清明上河圖”在網絡上“火了”。創作者戴翔表示,他並非有意拼接社會“黑暗面”,而是想以這種方式引發思考並推動社會進步。
  (11月24日《南方都市報》)
  與名傳千古的清明上河圖不同,新清明上河圖更加強調與熱點事件的聯繫,以畫畫的形式,諷刺與批判醜惡的社會現象。如果單純以畫風整體美感作比較,新清明上河圖自然不及正版清明上河圖,但僅就諷刺藝術而言,25米長的新清明上河圖,古代背景與現代現象的巧妙結合,醜惡行為在畫面中的突兀感等卻呈現出一種大膽的創新。
  就具體而言,現在距離新清明上河圖中所反映的事件,早已告一段落。類似事情也得到了妥善的解決,新清明上河圖重新呈現這些,其意義當然已不是為了個案的訴求與正義,而是希望通過記錄“前車之鑒”,推動相關群體的反思與進步,給未來以啟示與警醒。聯繫到不久前發生的女幹部罵死保安事件,可以得知這種反省並不過時。新清明上河圖所描寫的一些現象,誠然尖銳,但如果我們能夠真正從中汲取教訓,讀懂這幅畫的內涵,尖銳的諷刺反而是一種正向的促進。
  新清明上河圖無法與真正的清明上河圖相提並論,但其此刻在互聯網空間掀起的熱度卻不容小看。其實,新清明上河圖能否流傳,流傳多久,自作者創作脫手以後便已不再取決於作者。某種意義上,新清明上河圖的紅火,亦是這些現象尚未得到徹底扭轉的一個反映。如果說,隨著時代的進步,新清明上河圖中的現象一天天稀少,毫無疑問它的熱度也會隨之冷卻。因此,圍觀者大可不必擔心新清明上河圖的紅火淹沒真正的清明上河圖。
  新清明上河圖的走紅還反映出一個事實:開放社會容得下諷刺藝術,民眾文化生活需要諷刺藝術。從整體畫面來看,這種雜糅的藝術似乎有一些違和。但只要是他的畫沒有違反法律的底線,併在此基礎上多少能給人藝術的觸動,那就是一件值得點贊的好作品。更何況,社會醜惡現象不會因為沒有藝術諷刺就自我消弭,民眾文化生活也需要諷刺藝術幫助與疏導醜惡現象所衍生的負能量。以此而論,新清明上河圖雖只是一幅網絡熱點事件與古代風情相結合的畫作,但這種獨特的繪畫風格,不是誇張了假醜惡,而是以幽默的形式重新解構了醜惡現象,促人反思也促人進步,我們對此應持寬容態度。□晚報評論員 楊興東
  (原標題:新清明上河圖:開放社會容得下諷刺藝術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jtwfqsqt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